adidas Harden.Vol.4 鞋款全新黑金配色释出,霸气十足!
[22]《今注》指今人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今有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本。
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也,这句话将我在此所说的人与自然之我与你关系,阐释得淋漓尽致,也将一体一语之精意,全盘托出。
儒家生态思想有三个关键命题: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大人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者也。在唐君毅时时带着情感的笔下,却不能够忽略他的洞见也是一种心愿,要呼唤一种重新联结的可能:与传统的链接、与价值根源的链接、与生活土地的联结。《仁说》一文对于近八百年来的东亚思想界影响深远,中日韩各地儒者撰文讨论朱子《仁说》者,如雨后春笋,说解纷纷。事实上,儒家的整体生态学智慧,与2015年天主教教宗方济各发布的《通谕》中的诸多论点,古今如相会于一堂,东西遥相呼应。儒家生态哲学与21世纪天主教教宗的论述,基本上都是理论层面上的概念推演,如何能对迫在眉睫的全球气候紧急状态与生态危机有所裨益?针对全球性的气候与生态危机,人类亟需起而行加以拯救,切实执行节能减碳的具体方案,而不是坐而言空谈理念。
第四,一体观念是与践履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体知色彩,从而奠定了仁说的功夫论向度。2022年2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发布《气候变迁影响与调适》报告,指出在气候变迁冲击之下,全球已有一半物种往极地或高海拔移动,未来将有数百万人面临粮食危机。何以人可以参与自然的生生不已的创生历程呢?因为儒家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礼记·礼运》云: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所以,人生于自然之中,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感之关系,人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的变化,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我之使用包容的人文主义这个用语,一方面是为了强调儒家心目中的人文主义概念的广泛性或包容性,另一方面又为了使之同大家所熟悉的排他的世俗的人文主义区别开来。吾心之灵毁,则声、色、味,变化不得见矣。2021年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新闻通稿,指出自1850−1900年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了约1.1℃的升温,并发现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来看,全球升温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的升温,会造成洪水、强降雨、海岸侵蚀、冻土解冻、海洋变化、城市高温等后果。这种文明特质在孟子思想中以最鲜明的方式表现出来。
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义、礼、智,而仁无不包。2022年7月,位于北极圈的格陵兰冰盖降下有史以来第一场雨,融冰量使大约87万平方公里的雪地流失,全球暖化已开始影响北极。
儒家论述重视感人而不是胜人,钱穆说儒家思想重情感胜于理智,正是这种将万物视为并育而不相害而与人为一体的情感,才能成为21世纪人类迈向新生态文明道路上所急需的思想资源,可以为21世纪的深层生态学与整体生态学夯实理论基础。朱子这一段解说极为精彩,诠释程明道天地以生物为心一语,最能阐释儒家生态观以仁为主轴,通贯存有论、宇宙论、伦理学、心理学等四个层次,仁遍在于地球上的动植飞潜等各种物种与人类。2021年10月3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缔约方大会,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召开,共197个缔约国家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以减缓全球气候变迁为目标。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
儒家包容的人文主义,包括人对自我、自我与他者、自我与超越的终极实体,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儒家整体性的生态哲学。各国因应气候危机的政策涵盖生态、环境、能源、经济、建筑、运输、农业等各方面的具体措施,巨细靡遗。在21世纪人类面临自然的反扑而彷徨无助的关键时刻,如何从包括儒释道在内的东方传统文化中,汲取并创造新时代生态文化的精神,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天地万物之色非色也,由吾心视,斯有色也。
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儒家主张天地间万物可以和谐相处,朱子解释《中庸》这句话说:天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
若要追究某特定地区受污染的成因,需要研究其社会、经济、行为模式,以及掌握现实的方式。教宗进一步呼吁: 既然万物是紧密地息息相关,要解决现今的危机问题,需要有全球性的全方位愿景。
儒家从天地人的连续性,所开展这一套生态论述,可称为整体生态学(holistic ecology),对于21世纪人类面临全球化生态危机,恍如暮鼓晨钟,极具启示。这种心遍在于人以及鸟兽草木虫鱼,皆有其一体之仁。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他说: 儒家倡导的人文主义,既不否认也不轻视超越者。更深一层来看,在人类起而行之前,必须先拓深并夯实其精神基础,否则缺乏深厚理念的行动或方案,必然沦为盲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二是人与自然之间共构为一体。儒家生态哲学的第二个重要命题是: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这句话出自《二程集》,而为朱子(晦庵)著名的论文《仁说》起首所引用以开宗明义。
按圣经的记载,这三个生死攸关的关系,不论是外在和内在的,已经破裂。这两项理念如一个铜板的两个面向,正因为人与自然连贯相续,所以两者乃能成为不可分割之整体,人才不会将自然视为人应加以征服、剥削、利用的对象。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所写的《寂静的春天》出版,促使社会大众开始重视农药与环境污染问题,也启动了1960年代以后风起云涌的生态革命(Ecological Revolution)与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运动,从过去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移向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与环境行动主义(environmental activism)。这种一体性关系与上文所说的连续性而不是断裂性关系互为表里,是建构21世纪新生态文化的思想资源。
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则曰仁而已矣。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所以不害不悖者,小德之川流。我想这样回应:思想必须落实为制度,才能经由制度的运作而转化为实在。
因为人与天地万物皆有此心,所以人可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并呈现天地万物的意义,王阳明说: 天地万物之声非声也,由吾心听,斯有声也。在儒家看来,所谓王道政治正是建立在人与自然成为一体的和谐关系之上。
故曰:人者,天地之心,万物之灵也,所以主宰乎天地万物者也。如果用20世纪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用语来说,儒家眼中的人与自然不是我与它(I-It)的关系,而是我与你(I-Thou)的关系。
从以上这三大命题中所呈现的儒家生态哲学,是儒家人文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维明称之为包容的人文主义。以上简择儒家生态哲学中的三项关键命题,并简略阐明其思想,谨再综摄这三大命题的思想涵意。
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儒学本身不能直接救济天然灾害,但是儒家价值理念如果转化为制度,就可以因应21世纪的生态巨变。(《教谕》,第139条) 天主教教宗的说法,再一次与儒家出门合辙,双方都强调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密切互动,交互影响,所以,21世纪人类迫切需要重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论人心之妙者,则曰仁,人心也,则四德之体用亦不待遍举而该。所谓心即理,指所有行为(如对待万物的态度)的道德性,只能求之于心,不能在所涉对象(如天地万物)上求之。
王阳明说: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王阳明曾与友人游南镇,见山中花树,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这三大命题都以联系性思维方式作为未经明言的理论基础,认为天地万物的各个部分之间都互有联系。故论天地之心者,则曰干元、坤元,则四德之体用不待悉数而足。
儒学是一套思想论述,但是,气候巨变等当代生态危机是人类生存的活生生的实在。但是,朱子并未进一步解释,万物的所谓德之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万物有此德,就可以并育而不相害? 关于这个问题,当代新儒家学者唐君毅先生,在1951年撰写的《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中,提出解释说:个体之德量,由其与他物感通,新有所创造的生起而显。